夏天的句點和開始

前幾天在學校見工,烏龍地忘帶身份證。好心的staff只是手舞足蹈地念了我幾句,「下次見工要記住喇!」才意識到這幾年一直住宿舍,學校對我來說就是家,所以在校園活動時完全沒有出門的意識,總是一張八達通一張學生證走天下。

簽完退宿表,工友叔叔咧嘴笑:「多啲返黎玩啊!」是一個酷熱的下午,就像過去的每個下午那樣稀鬆平常。這幾年太多故事在這片土地生長,搬離時才意識到,「啊,原來我是『外來人』。」

「兩年後你還會覺得自己是外來人嗎?」C問。

大巴駛在無垠的海面上,像《千與千尋》裡的海上列車。陽光熱烈,波光刺目,大海… Read the rest

Kieślowski:藍色中重生

下筆為《藍》寫點什麼是困難的,畢竟到今天,已經有太多太多關於這部電影每句台詞、每個鏡頭、每個意象的書寫。但還是想嘗試寫下一點也許比較個人,但很觸動到我的點。

《藍》是一部關於自由的電影,探討永恆不完滿的自由。整個故事可以簡單概括為一句話:當一個人突然被置於極度自由的狀態下時,他是否真正擁有自由?女主人公Julie在一夕之間失去了丈夫和女兒,卸下了一切義務和責任,並且極其富有。用Kieślowski自己的話來說,她擁有了世界上最奢侈的自由,但這也是最殘酷的自由。必須佩服,這是一個絕妙的充滿戲劇性的情… Read the rest

離開社交媒體的半年

2022年上年8月底,我下定決心永久刪除了ig account。回想起來,那真是具有歷史性的一刻。記得那時App彈出一句「are you sure you want to permanently delete your account?」手指竟然有點顫抖。

這不是我第一次嘗試quit social media。

2022年初,我第一次嘗試戒斷社交媒體。那段時間大家都過得不大容易。我當時在宿舍上網課,從早到晚一個人對著電腦,情緒很不穩定。每天會花4、5個小時在各種社交平台上:關注朋友的近況,香港第五波疫情的新聞,上海封城的情… Read the rest

父與子

東鐵綫,火車呼嘯過大學,陽光斜斜穿進車廂,樹林陰郁。車內少見地空盪,零星散坐著一些乘客。我拿出電腦放膝上,具體在忙什麼已經忘記了,大體是什麼不大重要但為了「不浪費時間」而總得做點什麼的那種事情。

身邊安靜坐著一對父子。他們一人一個座位,小孩六、七歲的模樣,父親看著應有四十上下。他頭轉來轉去,左望右望。我心裡一沈,因為突然感受到他停留的目光有點熾熱。果不其然,他開口了:「你呢部係mac機?」「係呀。」我抬頭,對上一雙與樣貌極為不符的純真的眼神。

他轉頭對那個一直跪在座位上,望向窗外的小男孩說:「睇姊姊… Read the rest

Aftersun|夏天終究要結束

#HKIFF 47

(*由於已經有大量關於電影劇本、攝影、主題的分析,我就不多說了,只是jog down其他一些比較個人的點)

我並沒有在看電影時,或看完的那一刻就愛上它。

當片尾Calum收起DV,走進身後的舞廳,我才大概明白發生了什麼。於是字幕開始滾動後,我開始在腦裡不斷搜尋電影中對應的片段與微末,「啊啊,竟然是這樣嗎⋯⋯」心裡不停地這般自言自語。原來繽紛透明、糖紙一樣的溫馨假日下,有一座沈默的冰山;原來水可以是淡藍色、透明、青春的,也同時可以是洶湧、死黑、無盡的。同一時刻身處同一片水中的兩個人,包裹… Read the rest

記Art Basel

琢磨著,怎麼也得在畢業前去一次號稱「亞洲最大藝術展」的Art Basel。學生優惠都要350,如果現在不去,畢業後的票價可能就更付不起了。

今天下了大雨,本來打算穿拖鞋,到了會展中心才慶幸出門時換掉了。展廳裡人門光鮮亮麗,時尚無比。身邊的亞洲面孔講著流利的英文,迎面走來一個挺拔的西裝白男,頭髮漂亮地梳在後面,舉著兩杯香檳側身優雅地擠過人群。許多男男女女打扮得看起來毫不用力,但卻精緻無比。看著那些漂亮的高跟鞋,突然想到,他們大概不需要自己走雨路吧?

忽然間,感覺自己像《寄生上流》裡Party一幕裡的基宇… Read the res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