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為什麼例假沒有例假?」這個問題最近一直橫架在腦海裡,聽上去還蠻荒誕的。
我有經前綜合症,不是最嚴重的那種(想起中學時有個同學每次經期都會蜷縮在床上一兩天),但也折磨得人夠嗆。由月經前一週開始,首先心情變得起伏不定,容易情緒化,易哭易怒,然後開始冒粉刺;身體無時無刻不疲憊,睡不夠,腰痛背痛頭痛,越接近來潮日越嚴重。月經來後,轉為肚子痛,其他症狀緩和一些了,但仍然睡不夠。持續兩三日便慢慢消失。
一年12個月,每個月算10天,一年就120天。
以前坐辦公室時,總體還可以忍受。貼暖貼,喝熱水,少活動,累了就趴桌上睡一會。如今攝影記者的工作就不可同日而語了,每天帶著器材滿香港跑,症狀最嚴重的一兩天真是累到懷疑人生,搭地鐵都可以睡著。設手機鬧鐘座式鬧鐘無數個鬧鐘生怕自己起不來床。感覺自己像個大病初癒的人,看上去很正常,但大部分體力與精神都在體內打轉,洩漏出來的一絲半絲才能用於日常工作生活。
我曾經從來沒認真想過或說過這事。一方面大概因為不想營造出自己「弱」的形象,另一方面,可能也覺得月事似乎是屬於「幕後」的、「不可見」的事,從小到大,我(或者很多的女孩子)都習慣了在家外的生活裡當它不存在,難受時忍一忍就過去了,沒什麼大不了。
「經前綜合症」叫做症,它可以調理,但並不是病。我的身體健康也健壯,規律的反應是自然現象,並沒有必要責怪自己。雖然理性上明白這些,但感性上、或者說實際操作上,它又很複雜。因為並不是所有女性症狀都嚴重,有的人可能完全沒感覺。我擔心自己會被當成麻煩,是「沒效率的」、「總是出問題的」,似乎與「靈活敏捷」,「強壯有耐力」的攝影記者形象背道而馳。這一行女性很少,忍不住好奇她們會不會有類似的問題呢?甚至會自我懷疑,我這樣的身體,是不是不適合做攝影記者?
之前看報導者的文章,說很多媒體請女攝影師主要是功能性的用途:方便和女記者共同出差,方便出入一些男性無法出入的場合,接觸人之類。但在如今的環境裡,連需要用到這些功能性的機會都可忽略不計了,那女性是否就天生不如男性呢?特別是我這種有經期症的小個子。除了把自己(身體上、氣質上)變得男性化,以逐步趨近(但永遠無法成為)男攝影師,還有什麼路徑呢?有人可能會說,女攝影師有獨特的女性視角,正如報導者文章中寫的那樣,但我時常會想,這一類的話說著好聽且有道理,但實際工作中實則很少有能讓你發揮女性視角的機會;即使有,也未必做得好;即使做得好,也未必被看見。
拍片的經歷也有點類似。每次我也都暗暗拜神拜佛能拜拜的都拜拜,拜託那些看不見的力量讓拍攝日期和我的經期錯開。眾所周知,拍攝現場如戰場,要精神緊繃,要長時間工作站立,要熬夜,要搬搬抬抬。曾經不巧有幾次撞正經期,靠止痛藥才撐得過去。
說遠了,查了查資料,北京1990年就有月經假,如今台灣也有,歐洲一些國家也在推行中,香港據我所知並沒有(可能某些公司內部有自己的彈性安排),共同之處是都遇到很多困難。自然這不是給所有女性每個月固定月經假就能解決的問題,假設真的有了這個政策,如何避免公司招聘時更加不願招聘女員工(我想在攝影記者這一行大概會如此)?確實月經對有些女性來說幾乎無影響,那會不會不公平?還有其他慢性病患者,是否可以開放彈性假期給所有這一類有需要休息但又沒嚴重到「病」的群體?我不懂政策制定,純粹brainstorm。
回到那個問題,「為什麼例假沒有例假?」這是我po的story。朋友都發來笑哭的表情。有朋友建議我請病假,但月經又不是病,我健康得很。請病假要看醫生,看醫生要花錢,更何況有時候它並不會嚴重到站不起來的程度,只是持續的不舒服,醫生也未必願意幫你開醫生紙。這種時候就會覺得,所謂的男女平等,有時根本不是那麼一回事。